前置仓的轮回

2019-07-30 萧墨尘 零售世界
浏览

猝不及防的,前置仓又火了。

虽说人人都在吐槽经济下行与环境不佳,但零售业的风口与热点还是一茬一茬地层出不穷,一眨眼,社区拼团就被拍在了沙滩上。

要说这位“新晋网红”有什么吸睛之处,大概就是抓住了“生鲜”与“最后一公里”两大话题的命门,于是被一众遭遇转型瓶颈的企业当成了救命稻草,一时间趋之若鹜,好不热闹。

门槛低?

这波风口之前,冲击生鲜最后一公里的先锋还是社区店,而前置仓相较社区店而言,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。换句话说,省钱。最明显的一点,大部分前置仓作为暗仓,选址要随意得多,面积也更小,这便意味着第一步便可以省出一部分颇为可观的房租成本。

对于很多习惯先跑马圈地占一波市场的玩家而言,这堪称天赐良机——建造成本低廉,门槛低,把网点从北五环铺到南六环,可能还没有开两家大卖场的钱多。

加之前置仓下游延伸至了离消费者最近的距离,配送效率高且成本低,于是看起来,前置仓似乎已经实现了成本和效率的最优组合。但玩家一旦真正入局,就会发现问题接踵而来。

以自营的独立前置仓为例,首先,建仓成本低,但是其他成本却不见有多少优势。前置仓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环,铺设前置仓意味着要单独为其配置物流、配送等配套设施。同时,独立前置仓没有流量入口,前期获客必然要走补贴价格战这一关。

而且,前置仓一旦步入正轨,人员培训、商品管理、供应链升级、货损优化等运营方面提出的挑战会与日俱增;

其次,独立前置仓没有体验端,于消费者而言更像“纸上谈兵”,失去了线下超市的体验感,要将消费者的粘性提升到一定程度,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与精力;

最后,目前市面上的前置仓面积大多在300㎡左右,SKU数1000~2000,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,更容易被当作是临时起意的“权宜之选”。

能盈利吗?

花钱的问题解决之后,便是要考虑如何赚钱。当然,自古以来盈利不外乎两点,一则节流,一则开源。

而在节流这一环节,独立前置仓似乎已经失去了先天优势。在传统零售的逻辑中,“仓”一向是非盈利性项目,属于物流供应环节,支出成本由门店盈利来承担。而前置仓不然,身负盈利重责,要“自给自足”。

这便使得盈利的重心积压在了“开源”上,对客单价、订单数量、毛利率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据悉,叮咚买菜给自己提出的短期目标是客单价超过60元,因为这样才能覆盖运营和履单成本。

而独立前置仓先天不足,要获客并提升客单价,必然要付出远远高于实体门店的时间与资金成本,同时对产品质量的把控,甚至要比实体门店更加严格。运营时间越久,先期的成本优势便会被稀释得越厉害。

据悉,目前行业内几大独立前置仓玩家中,只有每日优鲜实现了盈利——截至2018年年底,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为正。而叮咚买菜、朴朴超市等仍然在依靠资本输血。值得注意的是,自2014年每日优鲜实施运营以来,至2018年底实现盈利,4~5年的铺垫时间,大部分玩家都熬不下来。

这也是为什么,现下行业舆论更偏向于“单一前置仓不适合作为独立业态生存,更适合做阶段性的战略措施,或作为实体门店的补充”的观点。

那独立前置仓是否就被判死缓了呢?也不尽然。既然独立前置仓短期内很难靠产品订单来盈利,不如切换另一种思路。“前置仓+高频产品”的玩法,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引流模式。

积累了一定的流量与数据之后,加之前期自建的物流供应体系,便可以转型平台,赋能实体企业或品牌商,通过2B来实现盈利。一方面转嫁成本,一方面开拓新的盈利渠道。当然,这种模式的劣势是前期极度烧钱,一旦资金链断裂,就意味着中道崩殂。

店仓合一怎么玩?

对于瞄准了“店仓合一”的实体零售企业而言,前置仓本质是到家业务的一环,是完善全渠道运营的必经之路。而实体企业本身有门店、有物流、有流量,增设前置仓的成本就会被门店运营所摊薄,这是独立前置仓并不具备的优势。

物美创始人、多点董事长张文中就曾表示,“如果门店、前置仓等多个渠道是共用一套供应链体系,成本会更低,相对单独做前置仓而言,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”此外,实体门店的前置仓不仅能够做服务到家业务,也能为门店做库存补充。

助推店仓合一的核心因素是线上与线下的需求结合,服务消费者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到家业务,本质是依托线上电商的逻辑来运营。而线下与线上的思维差异已经在无数次试错中得到了验证,因此,实体零售企业在增设前置仓时,选择接入线上平台,如沃尔玛+京东模式,也许是比自营前置仓更优的选择。

事实上,早在多年前,国内连锁经营尚未兴起之时,大部分零售企业规模不够,无能力自建物流中心,于是只能选择在门店囤货。而在当时,门店高库存被视作是经营不善的体现。时至今日,到家业务的兴起又开始倒逼企业建立前置仓。

换句话说,过去溢出的“库存负担”如今有了消耗的渠道,反而能为门店带来增量。就像流行趋势一样,兜兜转转,“前置仓”换了一个名字,又回到了零售领域。所以在一些零售行业的老司机看来,“前置仓”并不陌生。

随着前置仓被推上风口浪尖,行业的各种声音也对其褒贬不一。而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认为,前置仓未来会成为零售必备的基础设施,并给行业带来巨变,只是现在仍在起步阶段。但无论如何,前置仓绝不像舆论造势中所说的那么“容易上手”,其背后要考量的多重因素,完全不比开店少。

所有事物都要经历螺旋上升的过程,前置仓并不是今天才诞生的新奇玩意,而是零售需求变革的产物。就像当年的门店库存是负担,而今的前置仓目的是做增量。每一个新生的“风口”,往往都是时代变化的轮回,而零售行业的变革与创新,也都是在试错和摸索中逐步推进的。但是不论怎样的辗转轮回,从始至终都无法脱离“消费需求”这一本质。

(来源:零售世界 作者:朱影)